腦神經科學家 Sandra Aamodt 用科學依據和自身經驗,說明「大腦如何調節管理身體,以及為什麼減肥不但經常無效,反對健康有損,最後並分享了一些飲食建議。」
體重取決於「能量」的平衡,被「能量的進」〈吃多少食物〉和「能量的出」〈消耗多少能量〉所左右,而平時我們吃東西則受到大腦控制的「飢餓感」,和自我意識所控制「欲望」所操控著。
心理學家把「飲食者」分為兩類:
第一種是受「飢餓感」所支配的「想吃就吃」;另一種則是受意識所左右的「控制的吃」 。有些科學家發現,「想吃就吃」的人比較不容易超重,這些人也不太去想「吃」的事。「控制地吃」,反而容易受到誘惑,像是廣告宣傳、超大分量、無限量自助餐等。.
第一種是受「飢餓感」所支配的「想吃就吃」;另一種則是受意識所左右的「控制的吃」 。有些科學家發現,「想吃就吃」的人比較不容易超重,這些人也不太去想「吃」的事。「控制地吃」,反而容易受到誘惑,像是廣告宣傳、超大分量、無限量自助餐等。.
體重設定值
有些科學家推論,大腦其實是個會將體重維持在「固定值」的恆定器,,會依據身體的狀態去調整飢餓感、活動量和新陳代謝;而此「固定值」可浮動約5-7 kg。 也就是說大腦會把身體調整到「它」認為合適的狀態。當我們有意識控制著我們的「慾望」,甚至影響到我們無法滿足自己的「飢餓感」時,身體只好因應這樣的狀況,去做出其他的變化。舉例來說,不論一開始是胖是瘦,假設我們一口氣減重很多,大腦會認為我們快餓死了,只好降低基礎代謝率並增加吸收率。
從【進化】的角度來看
身體對於「減肥」存有抵抗性是有原因的。我們的身體,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必須節約能量,而在食物充沛時則會快速儲存能量以便抵禦下一次的饑荒。縱觀歷史,食物短缺一直比食物充沛要嚴重得多。透過演化的角度說明,體重的「固定值」可能上升,但幾乎不會下降。而且減肥成功不會降低你的「固定值」,就算你保持體重減輕整整七年,你的大腦依舊試圖把體重增回來。如果超重的狀態保持太久(約幾年左右),可能變成永久的增重。你的大腦可能會認定,那才是新的「固定值」。
太過執著於體重會導致飲食障礙
減肥看似無害,但其實附帶了很多傷害,特別是青少年人群,青少年很容易陷入「減肥後暴食」的循環。在美國,80% 的10歲女童說自己曾減過肥。一些長期調查研究顯示,十幾歲時減過肥的女孩,儘管她們一開始時體重正常,五年後超重的機率是普通人的三倍。
健康習慣的養成比體型重要
有一個持續了十四年,關於健康風險的研究,觀察「四個健康習慣對死亡率的影響」,四個習慣分別是:
1. 攝入足夠的蔬果。
2. 每週運動三次。
3. 不吸菸。
4. 適度飲酒。
由圖結果顯示:
1.
無論體型為何,擁有越多健康習慣,死亡相對風險性也越低。雖然死亡相對風險性是【肥胖】>【過重】>【正常體重】,但是如果「多了一個健康的習慣」,就能把【過重】的死亡相對風險性拉回【正常體重】的範圍(●標示者)。
2.
沒有任何健康習慣的【肥胖】者(▲標示組),死亡相對風險比最健康的人「高出七倍」。(★標示組)
3. 四種健康習慣都具備的人,不分胖瘦,死亡相對風險皆相近。所以【如果想要健康的身體,控制生活習慣就可以了,就算沒法減掉體重也沒關係。】
最後要給的飲食建議是──別被過多的意識所操控,順從自己的「飢餓感」。吃東西時留心一點,試著觀察自己的身體訊號,餓了就吃,飽了就停。很多時候體重的增加,源自於不餓還要吃。具體作法是當你餓的時候,允許自己去吃東西,專心地坐下來吃正餐。開始吃和停止吃的時候,想想看身體的感覺,讓飢餓感來決定,到哪裡為止。與其害怕自己的胃口,不如學會和它和平相處。
註:代謝健康的肥胖者(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,
MHO)
在臨床上,通常肥胖者有較高的慢性病罹患風險及死亡率,原因是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導致發炎反應、胰島素阻抗等問題。但是有一部分的肥胖者很特別,不但沒有慢性病也沒有代謝症候群(譬如血糖偏高、高血壓、血脂異常),這樣的人我們稱為代謝健康的肥胖者(MHO),目前原因未明,不過有歸納其和代謝不健康的肥胖者比較後所認定的保護因子如下。
參考資料
Gonçalves CG, et al. Metabolically healthy
obese individuals: Key protective factors. Nutrition. 2016; 32: 14-2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