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

恆毅力

作者達克沃斯博士(Angela Duckworth)分享了在當教師期間的觀察,在最好和最差的學生之間的差異,並不僅僅是智商(IQ)。非常優秀的學生,智商並非特別高,非常聰明的學生,學業也並非特別好,因此啟發他對於天賦與成就之間關係的好奇。



離開教師工作,他成為研究成就與人格特質的心理學家,他研究發現,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不是天賦,而是結合對目標的長期熱情與堅持的恆毅力(Grit)。更重要的是,恆毅力是可以自我掌控、自我培養的特質,不像天份無法改變,人生各方面的優秀都是刻意練習出來,達克沃斯因為這個研究,於2013年獲得被譽為「天才獎」的麥克阿瑟獎。得到這個獎對作者來說是很特別的,因為作者從小就被父親認為「不是天才!」


開始前,先引用一段劉安婷(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)所寫的推薦序:
乍看之下,「恆毅力」似乎不是什麼新穎的想法。尤其在華人的家庭中,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已經是被強調的概念。但這本書在我心中最重要的價值之一,在於作者清楚地呈現「吃苦」跟「恆毅力」是不同的。我看過無數在教育體制中成功生存的學生,都是「吃苦」的佼佼者,卻從來不曾被鼓勵去認識自己的興趣或是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。一旦脫離學生身分,很容易成為達克沃斯博士描繪的「脆弱的完美者(fragile perfects)」,瞬間失去前進的動力、也不相信自己有改變的能力,「習得無助」而徬徨不已。

換句話說,「恆毅力」不只是一位老師成功的核心,也如同書中第十章列舉的諸多實例,尤其對於家庭弱勢的孩子,老師是否能創造出「高度期許、持續支持」的環境以有效幫助孩子建立「恆毅力」,是他們是否能透過教育、度過難關、有能力為自己選擇的關鍵。

正文開始

作者從西點軍校的訓練、拼字冠軍的自我練習、高中生如何完成學業不輟學,甚至是從301位傑出歷史人物及其IQ,來做分析調查和篩選出關鍵因子。

關於專一

書中舉了一個專一目標的例子,是億萬富豪巴菲特與其私人機師的對話,巴菲特認為完成夢想有三個步驟:
一、寫下25個職業生涯目標
二、深入思考反省,從25個目標中圈出五個最優先目標。
三、認真看一遍你沒有選的那20個目標,那些就是你無論如何都要盡力避免的事,他們只會讓人分心,占用你時間和精力,讓你無法專注更重要的目標。

這段話想表達的是,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成功的人要決定「要做甚麼」,並要先決定他「不做甚麼」。

培養恆毅力的四個關鍵因素

一、興趣-真心喜歡你做的事。
二、練習-以進步為前提持之以恆的練習。
三、目的-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,最好是能關乎他人的幸福。
四、希望-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。

固定思維 V.S. 成長思維;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份

孩子擁有強烈的觀察和模仿能力,他們如果發現老師對成績好的學生特別好,並強調他們與其他人的差異時,會無意間灌輸小學生的固定思維。會導致學生漸漸偏好簡單的遊戲和習題,為了獲得更多的特殊待遇。

或是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時,表現出「犯錯是有害的,有問題」的反應,孩子比較容易養成固定思維,不敢輕易嘗試,或是思想、行為被制約。

課外活動,練習對困難事務的堅持

無數研究顯示,比較投入課外活動的孩子,幾乎各方面指標都表現得比較好、較有自信、比較不會惹上麻煩等。其中的研究指出,投入課外活動一年以上的孩子,大學畢業的機率高很多投入課外活動兩年以上的孩子,可有效的預測他們未來的就業率較高,收入較多只參與一年沒有這種預測效果)。

比考試更重要的事

常看到兩個孩子有相同的考試成績,後來的人生成就截然不同,研究分析篩選後,發現「堅持到底」是非常關鍵的因素。「堅持到底」是指有目的、持續的投入某種活動,而不是偶而涉獵不同的領域。「堅持到底」特質分數高的學生,參與兩種不同的課外活動多年,在那兩項活動中都有明顯的進步。比如晉升為校刊總編輯、成為排球隊最有價值球員、藝術作品得獎。

「堅持到底」這項特質的預測力很驚人。在控制高中成績和SAT成績等變數下,堅持投入高中課外活動的程度,比任何變數更能精準預測學生能否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,也是預測這些人能否成為領導者的最佳變數,堅持到底的程度也比威林罕衡量的一百多種人格特質,更能有效預測這些年輕人在各領域是否有顯著成就。(投入哪個領域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選定後專注投入,並在該領域有進步)

微軟的選才測驗與哈佛大學的招生標準

比爾蓋茲也認為能力比天份重要,以前他在僱用軟體工程師時,會出一項程式設計任務來考應徵者,那項任務要花好幾個小時,為的是測試一個人堅持的能力,他想錄用貫徹始終的工程師。

哈佛大學除了重視學業成績的優異,也很重視「致力追求熱愛、深信及重視的事物、並以過人的精力、紀律投入」,他們有套非常類似恆毅力測驗的評估機制。

總結

這本書講了很多很多,從族群調查到動物研究,甚至講到支持型教養和嚴厲型教養並不是對立的,不需要二擇一。內容講的鞭辟入裡,深入淺出。由於內容及資訊繁多,因此只能簡短蜻蜓點水的介紹(這樣就有三千字了),也許寫出來的概念你都理解,可是書中有搭配例子與細節,讓人更能理解關鍵因素。總之,推薦恆毅力這本書給大家。下述內容講的是本書之外的故事。

造就頂尖運動員的因素

在心理學有一個「自我決定論」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。這個理論講的很廣泛,有四大類,其中第一大類講的是和內在動機相關的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」(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,該理論統整出三類人類基本存在的心理要素,分別是:
1.     自我效能(competence
2.     關係需求(relatedness
3.     自主性(autonomy
此三大要素廣泛為運動心理學家所採用,做為成功教練指導準則。

自我效能
個體相信自己能夠勝任他所參加的活動,為了獲得充足的能力感,通常會挑選較能夠與自己能力相等的任務和工作。

關係需求
個體在某個程度上是否能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,特別是在環境中能有充足的關愛、理解、支持與接納等等的情感連結時,這種連結的力量能夠使個體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。

舉例來說,相較於「受成人忽視」的孩童,「受到成人關注」的孩童測驗的表現較好,學習動機也較強。這樣的互動關係也出現在教練和運動選手之間。

自主性
這是最重要的要素,若沒法滿足自主性這個要素,即使有再高的自我效能也無法提升內在動機。如果一個體在活動上自我決定的程度很高,也就是出自於自由意志的選擇,而非被強迫、威脅的時候,這時他所參加的這個活動內部動機就很高。

有研究指出,專制的教練風格或許能在短期內幫助隊伍和選手贏得比賽,然而長遠來說,讓選手擁有自主性不但對他們的專業表現有所助益,也能使運動員整體身心發展處於良好狀態。

頂尖運動員的共同點:重大變故

有運動心理學家對32名英國運動選手進行深入研究。其中16名選手曾在世界級體育賽事中贏得一面以上的金牌;對照組的16名運動員雖然也曾參與世界級競賽,卻從未獲得獎牌。研究團隊訪談了這些運動員他們周遭的家人和教練,試圖從這些運動員的人生經歷去歸納是甚麼造就了成功。

研究發現,所有頂尖運動選手很早便經歷重大人生變故(沒錯,是所有)。像是父母離婚或親朋好友的離世。在重大變故發生後不久,這些運動員不約而同發覺自己在體育上的才華。這讓他們感受到自我的價值與重要性,並從此改變了人生的方向。研究團隊認為,這些重大變故讓運動員回想起早年所經歷的悲傷與失落感,帶來了深層的動力,也塑造了他們強烈不服輸的個性。其他運動選手或許是為了名利和金錢而戰,但驅策這些菁英運動員的,卻是自我挑戰、渴望勝利的執著。

參考資料